"电子竞技"究竟是什么?(星际骑士)影评

  新闻资讯     |      2023-07-04 19:56

这个问题早两年想的挺多,一方面,“电子竞技”是我们这代玩星际、CS、魔兽长大的孩子为爱好发声时用来保护自己的盾牌,用来和“网络游戏”这类电子海洛因划清界限,毕竟当时的电竞项目都只需要局域网对战。

另一方面,随着“电子竞技”的广泛传播,越来越多的游戏开始把这顶帽子往自己头上戴,现在的电竞项目也都不支持局域网对战了,“电子竞技”和“网络游戏”的界限早就不是这么分明,更多时候它成为了鄙视链中高频词汇,“英雄联盟也能算电子竞技?”“王者荣耀也能算电子竞技?”。这条鄙视链可预见地会不断向下延伸。

虽然想开了,游戏就是游戏,观赏性、平衡性、竞技性达到一定高度,有赛事体系,有观众规模,就够的上“电子竞技”的标准,喜欢一个游戏喜欢它本身就好,喜欢星际2就是星际2,喜欢炉石就是炉石,他是不是电子竞技又有什么关系呢?斗地主也是电子竞技又如何呢?是奥运项目如何呢?不是又如何呢?

让一切归于游戏本身不好么?虽然资本追逐下的“电子竞技”行肯定是会摇头的。

前两天IA在微博写了篇关于为什么星际打不过韩国人的讨论,毕竟是华中科技的高材生,打了这么多年职业文笔不疏,有理有据的把星际2这个项目中国、韩国、欧美的现状和背后的原因说透了,然后土豆明又写了篇文章表示只想打自己的职业,不想承担这份对比带来的关注,macsed从容地表示了他还是很想要冠军的奖杯,想了很多年,每次比赛紧张的不是比赛本身,而是这样的机会越来越少。

再然后就是看到了网易做的这个星际2的短片,深受感动。

视频里2000年出身的TIME,在全家的支持下走上职业的道路,16岁打到韩宗,冬奥会的选拔赛力克JIM拿到名额,心无旁骛的追逐梦想。

早TIME一辈的66,07年WCG中国区的星际冠军,现在在近铁上上班回家带儿子,我还清晰的记得当年出征WCG时大众软件的跟踪报道,整整10年过去,镜头里的66依然意气奋发。

“我再看这个事儿的话,我就觉得有点生不逢时”

“现在很多人说,自己年轻的时候做过什么,我其实很不介意”

“我年轻的时候,我就是很喜欢游戏啊”

“是吧,我是一个游戏的职业玩家”

“我不是说我拿了冠军我有什么骄傲的啊”

“我觉得这是个很真实的情感”

“而且是一个很热血澎湃的事情”

“你青春的时候,你做过一件自己特别特别喜欢的”

“而且呢,那段时光虽然你不一定说你赚到很多钱”

“但你不后悔啊”

“觉得你自己的青春也很飞扬过”

“很热血过”

“这就很好嘛”

66的这段独白真是让人热泪盈眶。

其实就是很喜欢一个游戏,想在这个游戏的赛场上有所作为,为之倾尽全力的奋斗。做过一个游戏的职业玩家?这就很好啊。

至于更多的,不过是我们赋予这个游戏和这些人的,或者是有人想赋予他们的,对于喜欢这个游戏的人来说,真的重要么?“电子竞技”对我来说,对我们更多的普通爱好者来说意味着什么?这个词到底有多大的分量?

我能想到些什么呢?

04年,初三的暑假,站在表哥身后开始学习如何控制英雄和单位,在打败电脑后开始尝试浩方。

05年,高一,开始在RN上看rep,在QQ群里激烈地和“队友”争论战术,准备和其他高中的比赛。

05年,Sky在新加坡夺冠,早上偷偷起来上网看RN的“队友”在上厕所的时候和我分享激动。

07年,在大学外的网吧里包夜,看着自己的VS等级起起落落继续一盘盘匹配,输了看rep,继续匹配。

08年,站在学校比赛的对阵表前沉思,真没想到自己可以打到前6。

11年,在早早被淘汰WCG分赛区看着身前人群簇拥的wfz,感慨业余和职业的差距。

12年,现场看到Ted打败Fly拿起了唯一一座属于UD的WCG奖杯,热泪盈眶。

12年,工作的第二年,在星际2的天梯对战记录里,整屏血红的“战败”让自己都不想再玩这个游戏。

12年,WCS亚洲区的线下总决赛,坐在下面看着sen一路战到四强,全场一起高呼“USA”。

14年,工作日开着早上5点的闹钟,爬起来看sed老师的wcs美洲区比赛。

14年,在知乎讨论星际2为什么人气不高的帖子里洋洋洒洒千把字,各种横向纵向分析,但最后告诉大家“星际争霸2依然是最优秀的RTS游戏”。

14年,看了很多小色和91解说的比赛,买了点小色妈妈的肉支持下。

15年,找工作面试的时候发现sky是我老板,走的时候腼腆的说“能不能和你合影”,成功后激动不已。

17年,很少看比赛直播了,生活里有越来越多的事情需要平衡,但依然把WCS世界总决赛完整补完,看到soo的亚军扼腕叹息。

这些是什么呢,对现在庸碌迷茫的自己来说,这十多年意味着什么呢?

这些,就是我的青春啊,隽永的辙痕。

星际争霸2都已经是7年前推出的游戏,但我还是想看着自己喜欢的选手的去比赛,去追梦,去干死韩国人。

秋元康说AKB的本质就是消费梦想,这是一场永不停播的真人秀,对于我们这些所谓的“电子竞技”爱好者来说,不也是如此,那些明星选手也是寄托着我们的梦想在玻璃房奋战。

纪录片里茂神说他还在坚持职业就是因为喜欢在舞台上打比赛,到激烈时候那种心跳加速的感觉,让他感觉很好,很迷恋。相信每一个投入过精力去练习的玩家都知道这种感觉对自己意味着什么,这简直就是乏味生活的迷药,但要得到它,要经历千百倍的痛苦。

谁不想亲手触摸WCS舞台上的萨尔那加神器?

我们做不到,但看着他们去试探这座充满诱惑的奖杯,也很爽啊。

过去谈论电子竞技的时候,我常喜欢说它的魅力在于摆脱了现实世界的界限,虚拟世界里大家都是完全平等的,只能运用自己的操作、经验、判断,去运作公平的资源获取胜利,也正是这种独特之处才会书写Space这样的传奇故事,给了很多人生另一种可能。

从星际1到现在,“电子竞技”的发展,20年有了。

厂商越来越知道如何通过设计和版本迭代保持游戏的生命力,如何让游戏模式的门槛更低,迎合更多的用户,如何把赛事和影响力紧紧攥在自己手里。

不一定打到最强才能有最多的关注和收入,能创造优质有趣的内容也能通过直播获得快速的变现能力。

做职业选手早已不是一个众叛亲离的选择,有天赋家里人都希望你去试试。

越来越多的资本进入这个行业,热门项目的选手的待遇水涨船高,诱惑五光十色。

人有一种奇妙的情结,希望自己喜欢的东西被理解,但又不希望太多人也喜欢,自己很多年前希望被正名和接受的“电子竞技”发展到现在,我反而越来越不喜欢这个词了。

我也不知道这是不是“更好的时代”?但一定是一个变化的时代,而且一定有人不停的怀念那些不想被轻易改变的东西。

热爱它的很多人已经开始了自己的下一段人生,谢谢那些充实了躁动青春的游戏,不管你们是不是“电子竞技”。

2017.12.31 凌晨 无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