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及艾滋病时艾滋病反歧视宣传资料,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总会出现“洁身自爱(善)”四个字,无论是感染者的自我反省,还是未感染者的善意劝导。
甚至在大大小小的媒体报道中,都可以看到,在提倡“不要歧视艾滋病患者”的同时,也在指出“洁身自爱”。
事实上,我们无法识别这其中的善意,那么是否有可能即使是“善意”,当然也包含着一定程度的“歧视”?
回答这个问题并不困难。 试想一下,“洁癖自尊”的近义词是什么,你觉得“滥交”吗? 你会想到“私生活不检点”吗? 所以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当你说出这些话的时候,你就是在对艾滋病患者做出自己的道德判断。
01. 艾滋病不是道德病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2020年艾滋病防控最新核心信息》显示,近年来,我国新确诊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95%以上是通过性途径感染的,其中异性传播约占70%。
在艾滋病的三大传播途径中,性传播已成为绝对主流艾滋病反歧视宣传资料,不安全的性行为是艾滋病性传播的主要原因。 到目前为止,这种说法是根据现有数据做出的客观判断,但如果你的下一句话后面是“那么,让我们清洗一下自己”,这是一种歧视性的说法,你并不知道。 .
在我们的文化中,性是一个禁忌话题,因为我们下意识地认为性是丑陋的,这使得性障碍比其他障碍“低级”。
苏珊·桑塔格曾在《疾病的形象》中写道,“只要将一种疾病视为一种邪恶的、无法克服的坏事,而不是仅仅作为一种疾病,大多数患者一旦了解自己所患的疾病就会立即如此。如果你生了病,你会觉得自己道德低下。”
事实上,我们对任何一种癌症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价值判断,但当我们谈到艾滋病患者时,我们对其感染原因的调查和责任推测,将远远超过我们对病情本身的关注。
在真相浮出水面之前,“你活该”的预设早已埋藏在我们的脑海中。 如果患者恰好被违反道德的行为所感染,这种偏见就会再次得到强化。
过分强调“洁身自尊”的道德判断会带来什么问题?
首先,对艾滋病患者过多的道德评判,会使主流群体无法接受他们的存在,他们的处境会越来越边缘化。
2009年11月,我国首份《中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歧视调查报告》发布。 报告显示,26%的医务工作者在得知感染者身份后,表达了“歧视”或“非常歧视”的心态。 超过 12% 的受访者表示,自从他们接受 HIV 感染检测以来,他们至少被拒绝过一次治疗。
其次,为避免道德谴责,感染者会变得更加沉默,不敢向亲人、朋友和国家医疗系统寻求帮助,甚至可能放弃医疗,主动接受诊治。 很重要。
如果能把艾滋病病毒控制到“U=U”的水平,性传播的可能性就基本没有了。
最后,未感染者会误以为只要“洁身自爱”,艾滋病就离自己很远,而真正不了解无保护性行为才是艾滋病性传播的主要原因。 感染的机会。
事实上,许多感染者是在不知不觉中被他们的固定性伴侣感染的。
02.恐慌宣传减少歧视
我们需要加深公众对艾滋病的认识,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很多时候,对艾滋病的宣传有些过头了。
目前,艾滋病的污名化早已不是早期的常识性错误,而是更深层次的恐慌式宣传,倾向严重。
“地铁站出现艾滋病针头”、“一大盘鸡上滴着艾滋病血”这样的狗屁谣言总是时不时能俘获一部分观众,更何况这些街头性传播案例地摊文学。
在这种情况下,真实性不再是最重要的部分。 情绪是否传达到位,偏见能否得到印证,是首先要考虑的,因为这关系到数据和曝光。
所以我们在艾滋病常识科普和拒绝歧视宣传中经常看到这样的描述:
《19岁男孩感染艾滋病感染324名女性:可以任性,但要珍惜生命》
“在我生日那天从我的伙伴那里收到裹尸布:欢迎来到艾滋病俱乐部”
《成都MC澡堂调查回忆录:性与好奇、艾滋病与滥交、享乐与人性》
...
有时候,虽然我们真的在做一些事情来摆脱偏见,但我们不得不穿上一层可能会减缓另一种偏见的外壳。 很难说我们是在消除偏见还是在建立偏见。
大众的有色墨镜不是一蹴而就的。 如果宣传过多地指向并发症,或者与新奇、耸人听闻、负面的性传播病例过于相关,久而久之,公众对艾滋病的理性认识就会越来越少,而简单地将其大致等同于“滥交、滥交、滥交”。 “然后歧视就开始了。
对艾滋病的恐吓宣传也导致了另一种流行的恐惧症——艾滋病恐惧症的诞生。
患有艾滋病恐惧症的人往往会过多地追随生活中的蛛丝马迹,猜测自己是否可能感染了艾滋病。 这些过度的恐惧和紧张甚至影响了他们的日常生活。 当这样一个群体面对艾滋病患者时,歧视是必然的选择。
这样的结果,哪怕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
03.为艾滋病正名
究竟什么是“歧视”? 关于“艾滋病歧视”的电影《费城故事》给了我们答案。
歧视往往表现为行为、语言、态度等方面的不平等待遇。 这些不平等待遇源于一种思维模式——“这种歧视之所以形成,是因为它不是基于个人价值,而是基于大众考虑的结果所采取的心态”。
影片中艾滋病患者的就业歧视,也在现实生活中发生。
2010年10月14日,四川一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因未能报到当地班主任,后起诉当地教育局,成为“中国反艾滋病就业歧视第一案”。 十多年过去了,艾滋病患者在就业、医疗和日常生活中仍可能面临种种歧视。
作为少数群体,他们的生活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多数人的心态。 我们需要认识到,在一定条件下,任何人都可能成为少数群体,尊重是我们唯一正确的选择。
歧视始于无知,正确认识艾滋病可以帮助我们消除歧视。
艾滋病是一种免疫系统疾病,可以通过性传播。 它不会根据一个人的道德水平“打击”一个人。 能否感染,前提是与感染者有足够的汗液交换。 所以请放心,握手、拥抱、共餐等日常接触不会导致感染。
在性传播中,无保护肛交的接受者被感染的风险最高,因此MSM(发生性行为的男女,注:男、女发生性行为的不一定是同性恋者)是HIV的高危人群感染。 但总体来说,异性传播是主流。 同性恋本身与艾滋病毒传播无关,感染艾滋病毒的主要原因是无保护性行为。
一旦发生无保护射精,无论性交方式如何,都有感染艾滋病毒的风险。
所以与其盲目歧视,不如记住以下艾滋病防治要点:
●为增加感染HIV的风险,请坚持正确使用安全套,这是预防艾滋病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如果你是一个性活跃的人,建议每3个月进行一次HIV检测,无论你是在 等在线平台上订购试剂进行自我检测,还是与CDC或Blue 等组织预约福利免费测量是一种可靠的方式;
●如遇意外高危行为,请在72小时内及时服用阻断药,可有效降低感染风险。
有了这样的防护措施,艾滋病就没有那么可怕了。 然而,当艾滋病患者坚持服药并积极接受诊治时,他们的生活与常人并无二致。
现在,艾滋病的长期治疗方案已经获批,卡介苗也在积极研制中。 艾滋病会被治愈,但消除歧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